如何進一步推進科技評價體系改革
發布時間:2019-06-14 10:06:18
推進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建立潛心研究、追求卓越、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其根基在于培育革故鼎新、守正出新、吐故納新的價值導向。正如馬克思所言,“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勇攀科學高峰,需要明確“三個堅定”——堅定一往無前的科學精神、堅定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堅定價值無涉的學術本色。
人物鏈接
黃維,中國有機電子學與柔性電子學的主要奠基者,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名譽博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東盟工程與技術科學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亞太地區工程組織聯合會(FEIAP)候任主席。黃維院士曾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三次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推進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建立潛心研究、追求卓越、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其根基在于培育革故鼎新、守正出新、吐故納新的價值導向。正如馬克思所言,“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勇攀科學高峰,需要明確“三個堅定”——堅定一往無前的科學精神、堅定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堅定價值無涉的學術本色。堅定一往無前的科學精神就是要不畏困難、不辭辛勞,敢為人先、勇于創新。堅定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就是要淡泊名利、甘于奉獻,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讓理想之光照亮奮斗之路,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堅定價值無涉的學術本色就是要堅持真理,開拓進取,將學術作為一種志業,而不是沽名釣譽的工具。
“五唯”(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評價體系是中國處于追趕、超越發展階段的歷史性產物,起于數量,成于剛性,錯在單一。調整人才與科技評價導向,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消解評價體系工具化、趨利化傾向,不僅要明確“三個堅定”,更需要黨和政府、社會各界、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部門、學術團體、科研人員這六大行為主體“各司其職”,明確“六個做到”——政府作為、社會支持、機構擔當、部門負責、學術自律、個人自覺,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共同破除“五唯”頑瘴痼疾。
政府作為。科技評價作為一種行政主導的學術評價行為,應當尊重學術規律、從長計議,避免過度依賴客觀數據,對影響因子“急功近利”,形成“數字崇拜”。要積極營造“為科學而學術”的氛圍,回歸科學研究的初心和本分,構建“賦權增能式”科技評價體系,將“達標”式評價轉變為具有發展性功能的“可持續化”評價,杜絕短視行為。
此外,“publish or perish”(要么發表成果,要么淘汰出局)的學術生態、對影響因子的過分強調反而容易讓大團隊忽視原創性研究。2019年2月13日,Nature雜志發表了芝加哥大學研究團隊運用顛覆因子(disruption index)衡量論文原創性、顛覆性、發展性的研究成果。該團隊將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的4200萬篇論文(1954—2014年)和6億引用次數、美國專利商標局登記在冊的500萬個發明專利(1976—2014年)以及6500萬次引用次數、GitHub上1600萬個公開程序以及程序之間的互相使用作為研究對象,運用諾貝爾獲獎論文(高顛覆因子)、綜述論文(低顛覆因子)、專家調查、關鍵詞匯對顛覆因子進行驗證,最終發現顛覆性研究大多具有引用滯后、引用時間長的特點。大團隊為了迅速獲得引用、產生影響,獲取高影響因子(影響因子取決于3年內的引用次數),往往喜歡跟蹤熱點、開展跟風研究,原創性和顛覆性研究工作往往由小團隊完成。這非常不利于合理高效配置學術資源。
社會支持。受“人情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說情電話、郵件、短信和微信在一些高級別學術評審中(包括各類人才和科技項目評審)屢見不鮮,導致非學術因素干擾科研評價。此風不消,再完善的科研評價體系也難免形同虛設,難以發揮應有作用。長此以往,將直接影響科研成果評價和各類人才評價的公正性,干擾正常的科技創新活動和人才培養進程,也影響科技、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要從根源上杜絕人情干擾,維護風清氣正的學術生態,需要堅守原則,強化規則意識,克服“五唯”滲入社會文化、形成慣習產生的不良影響。
機構擔當。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五唯”評價體系與資源分配機制深刻糾纏,不僅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也和大學排名“榮辱與共”,導致大學被排名“綁架”。個別高校和科研機構將論文、經費、成果、項目、獎勵作為各類人才評選、職稱晉升的“硬指標”,和激勵政策、分配政策過度掛鉤,這不僅與科研評價的動機和宗旨背道而馳,也傷害了大學立德樹人的公信力。大學應當謹遵教育規律,積極營造誠信、寬松、和諧的學術環境,完善校內各類學術組織和學術機構的職責和工作章程,切實發揮學術共同體在學術評價中的作用,豐富評價要素,注重評價人才的創新性、品德心性和學術貢獻力。
部門負責。對于科研管理部門來說,必須制定符合科學發展規律的政策,加強頂層設計,從制度上屏蔽人情因素的干擾。應創造條件,逐步增加國外同行評議的權重,尤其應改變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更加注重對科研成果創新力、影響力的考量。創新優化現有專家評審模式,不斷推進高素質專家隊伍建設,提高專家隊伍門檻,建立開放多元的國家專家庫。專家遴選應考慮學術水平和判斷力、品行操守和公道心,二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此外,還需對專家評審機制進一步優化,借鑒國際經驗,深入推進精細化評審、陽光評審、良心評審,切實捍衛科研評價體系的公信力和公正性。同時,加強異議處理制度和可追溯、可撤銷機制建設,讓科研評價不再是一錘定音。
學術自律。近年來,學術界的學風并沒有產生根本性好轉,學術不端、學術失范乃至學術腐敗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學術研究是探索真理的事業,學術界應當加強反思,堅守學術立場,要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在細照篤行中不斷修煉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始終保持對黨的忠誠心、對人民的感恩心、對事業的進取心、對法紀的敬畏心,加強道德自律,研究真問題,認真做學問,培育公共性,杜絕為了創新而創新,避免學術研究功利化、形式化、表演化。
個人自覺。為學之道,在于窮理,在有恒,在兼濟天下。治學必須嚴于律己,遵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不僅是治學的起碼要求,更是學者的學術良心。做學問必須正德厚生、志存高遠,秉持“不問異同,唯求其是”的學術態度追求真正有學術價值、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科研人員應當以赤子之心沉潛學術,始終將個人理想追求與國家發展、民族富強緊密結合在一起,始終將格物致知、學術創新的信念外化為服務祖國、報效祖國的使命和擔當,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博大的人民情懷,認真回應人民群眾的現實關切,不斷提高學術研究的境界。
建立科學有效的科技評價體系不僅需要明確“三個堅定、六個做到”,也需要國家政府、社會各界、科研管理部門、大學和科研機構、學術團體、科研人員通過理性溝通達成普遍共識,以完善制度設計、強化過程管理,消解人情社會、數字崇拜、學術表演造成的負面影響,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和潛力。
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