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是“解放科學家”
發布時間:2019-06-14 10:34:31
展望未來,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加速演進,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和治理體系面臨重大變革,科技創新成為國與國之間競爭的制高點。經濟高質量發展,強國建設目標的實現,都有賴于科技創新提供的支撐。
核心閱讀
展望未來,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加速演進,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和治理體系面臨重大變革,科技創新成為國與國之間競爭的制高點。經濟高質量發展,強國建設目標的實現,都有賴于科技創新提供的支撐。
科技領域改革的靈魂就在于“解放科學家”,要相信他們,依靠他們,相信科學家內心對科學事業的熱愛,把科研活動的自主權真正交還給他們。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項目間接經費占比,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不設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團隊自主決定使用。要在推動科技體制改革舉措落地見效上下功夫,決不能讓改革政策停留在口頭上、紙面上。”短短幾句話,切中了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要害,在廣大科研人員當中引起了熱烈反響。
用好人才,首先要用好科學家
應當承認,科學研究是人類所有知識活動中最為復雜的一種,科學家對揭示人類未知領域的好奇心、對探究客觀世界運行規律的進取心,是推動科學事業不斷前行的根本動力。盡管走過了從以個人化、自發式為特征的古典科學,到以社會化、組織化為特征的近代科學,再到具有建制化、使命化特征的現代科學的發展階段,但科學家追求真知的初心沒有改變,推動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信念沒有改變。由于科研活動的復雜性、專業性,合格的科學家要經過長期艱苦的訓練,經過科學共同體的嚴格篩選,如果內心沒有對科學事業的敬畏與熱愛,是不可能堅持下來的。因此,廣大科研人員是應當受到全社會尊重的職業群體,是人才隊伍中最為寶貴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本身存在著高度的不確定性甚至是不可預見性,從而導致任何試圖通過事先規劃、外部控制、目標考核等手段來“管理”科研活動的努力部分或完全失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的講話所指出的:“在基礎研究領域,包括一些應用科技領域,要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允許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探索未知領域必然意味著失敗的可能,對科學規律的尊重也就意味著對科學家的信任,只有充分信任、“容忍失敗”,才能消除他們的疑慮,激發出創造的活力。
實際上,過去一段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我們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密集出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從科技計劃和管理體系重構到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體制改革,從加大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力度到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改革的整體思路一直沿著“減少束縛”與“加強激勵”兩條主線推進,前者致力于消除影響科研與創新活動的種種障礙,后者著力增強科研人員的內在動力。核心是為廣大科研人員創造寬松自由的工作環境,提供穩定體面的生活待遇,保護其探索未知的興趣,激發其創新創造的活力,從而使創新人才不斷涌現,創新成果競相迸發,創新價值不斷實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要把科技創新搞上去,就必須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一切科技創新活動都是人做出來的”“用好人才,首先要用好科學家”。因此,新時代科技體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充分發揮以科學家為代表的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科技體制改革從“建章立制”進入到“落實實施”的新階段
圍繞這一核心目標,十九大以來進一步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三評”體制改革,旨在優化科研項目評審機制、改進人才項目評價方式、完善科研機構評估制度,最大限度地為科研人員減負,按照科研規律辦事,按照人才成長規律辦事。清理“四唯”專項行動,旨在破除人才“帽子”花樣繁多,科技評價“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痼疾,減少對科研人員不必要的干擾,塑造潛心研究、追求卓越、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賦予科研人員和機構更大自主權的相關政策,旨在推動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的力度,減少對微觀科研活動的行政干預,將科研方案與技術路線的決策權、科研資源的使用權、科研過程的管理權,真正交還給科學家,交還給科研單位,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讓科研人員感覺改革力度更大、“干貨”更多。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項目間接經費占比,旨在解決基礎研究、也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長期存在的人力成本補償不足問題。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出發點是真正按照科研規律辦事,將科研人員從預算編制和經費使用的“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根據科研活動的要求與進展去自主配置科研資源。與往年又不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了改革措施“落地”的問題,標志著科技體制改革從“建章立制”進入到“落實實施”的新階段,也再次表明新時期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
“三分謀劃,七分落實”,指導思想已經確立,改革藍圖也已繪就,接下面的關鍵就是落實實施。應該說過去幾年來科技領域改革的力度不可謂不大,各級政府的努力不可謂不多,但為什么廣大科研人員的“成就感”“獲得感”似乎還不強、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與我們的要求相比還不夠、公眾對科學家和科研人員群體的誤解好像還不少?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理念認識上存在差距。一些政府部門甚至科研單位,或是存在行為慣性,仍然是從“管理”而非“服務”的角度定位自己在科研活動中的職能,沒有真正將資源配置權、人才使用權、成果評價權下放給科研人員或科研共同體;或是存在思維慣性,沒有清楚地認識到我國科技發展已進入新階段,從跟蹤學習到創新引領需要從根本上轉變管理理念與方式,要更加尊重與發揮科研人員的主觀能動性。部分社會公眾,甚至輿論報道,對科學家群體存在一定誤解,將市場經濟條件下科學家正常的科研資源使用視為“逐利”活動,將科學家對科學真知的探索和追求庸俗化為功利主義,這種輿論氛圍甚至影響到了相關管理部門。其次,政策執行上缺乏協調。現代科研活動的組織與管理具有高度的復雜性,涉及科技、教育、貿易、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國有資產管理等多個部門,項目管理、經費管理、設備采購、人事管理、薪酬待遇、知識產權、技術轉移等多個環節,需要統籌推動,而不是單兵突進。現階段在科技領域出現的一些改革難落地的問題實際上是相關領域改革不配套所致。最后,具體方式上缺乏創新。比如,針對基礎研究人員與機構的穩定支持機制,在科研資助與項目管理領域引入“公私合作”方式,在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中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國際同行評估等等,雖然也有一些試點性質的有益探索,但尚未形成穩定的制度與機制。
展望未來,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加速演進,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和治理體系面臨重大變革,科技創新成為國與國之間競爭的制高點。經濟高質量發展,強國建設目標的實現,都有賴于科技創新提供的支撐。回顧歷史,中國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是通過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民,解放了農業生產力;經濟改革的成功經驗是通過市場化改革解放了企業家,釋放出全社會的活力。與之相同,科技領域改革的靈魂就在于“解放科學家”,要相信他們,依靠他們,相信科學家內心對科學事業的熱愛,把科研活動的自主權真正交還給他們。
當然,科學家也是“凡人”,也面臨著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誘惑,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科研活動的開展,科研資源的流動,很難不與外界發生接觸,從而也難免受到其影響。這就要求政府在推動“放管服”改革的同時,更加注重相關法律制度、包括信用與監管體系的建設。如在試點“包干制”的同時,將重點放到對經費使用真實性、合理性的事后審查,包括建立抽查制度,引入專業化、第三方審計機構等舉措,以及加大對造假、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上面。另一方面,在大力簡除煩苛,使科研人員潛心向學、創新突破的同時。也要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力戒浮躁之風。在從根本上扭轉評價制度導向,突出學術性、專業性的同時,淡化行政管理色彩,建立起包括高質量同行評議,負責任專家評審,需求與目標導向評價機制在內的分類評價體系,充分發揮科學共同體,特別是各類學術團體在科技治理中的作用,建立針對科研造假等嚴重失信行為的“終身禁入”制度,提高科學共同體的自我凈化能力。雙管齊下,雙輪驅動,通過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從而順利實現世界科技創新強國建設的遠大目標!
來源:學習時報